提示:点击↑上方"清涧宣传"免费订阅!
道情又名*冠体,源于《九真》《承天》等唐代道曲,以道教故事题材,宣传出世思想。早在宋代万历年间,清涧的白草寺就成为陕北一个最大的道教圣地。原有殿堂20多座,另有乐亭、碑廊数座,道人云集,香火旺盛,后被毁坏。基于寺庙僧道早晚诵经吟曲的禅音之声,当地人耳闻目睹,便在生活劳动之中吟唱、演绎,至今已传承为九腔十八调独有的地方戏曲。琵琶和三弦由于它自身的特点所致,更加符合道情与地方小曲的表现。譬如在清涧道情、陕北说书、清涧说书中,弹拨乐器都是主奏乐器。本文来简单阐述一下清涧道情与琵琶、三弦的关系。
道情演奏现场(资料照片)
素有单个民族乐器表现力之“王”美称的琵琶,以其丰富的演奏技巧、技法,宽广的音域,清脆明亮的音色成为瑰宝中的精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曾经说过:“当前,有些演奏家较多机会接触‘前卫’新潮音乐,演奏不谐和的噪音和稀奇古怪的音响,因过分‘热衷’而有可能疏远甚至丢掉了乐器最美的‘中和’之声,导致耳朵失灵美感失聪。”音乐演奏如果要感染别人,首先要感染自己。琵琶乐曲创作中的“美”数不胜数,比如传统道情《十万金》中的凄凉之美等。正是由于琵琶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能把这些不同风格、意境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它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琵琶乐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吸纳、结合、舍取、繁衍的过程。
三弦广泛使用于民族器乐合奏及说唱、戏曲、歌舞等伴奏,不仅是民族乐中的重要乐器,也作为一件独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唐崔令钦《教坊记》中出现过三弦之名,但其形制却不明,唐代十部伎中皆无三弦。元朝时,三弦盛传于中原,是元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当时曾称弦索。元王实甫词清沈远曲之《北西厢弦索谱》即以三弦为伴奏乐器。三弦又分大三弦、小三弦和电三弦。大三弦又叫“蠊娜”,以伴奏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而得名。它是中音乐器,也可作低音乐器使用,音色浑厚而响亮,多用于北方说唱音乐如:道情、鼓书、弹词、单弦之伴奏。小三弦又称“曲弦”,全长约90公分,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因为流传在南方,又有“南弦”“南三弦”之称。它是高音乐器,音色明亮而清脆,多用于南方的评弹等说唱。而我们清涧道情的三弦也是小三弦,可它与南三弦又有区别。传统的制作是,杆多为阴干的枣木与梨木,琴鼓一面是三至五层沾胶的麻纸或牛皮。电三弦是后来发明改造,仿声而成,变化较多,仿真性较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地道情小曲中,传统的三弦在应用上有所局限,然而,琵琶由于它的灵活性,更加能确切弥补它的不足。比如在曲调的过门中,或急切和极度的悲伤等。
▌来源:榆林日报编辑:清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