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涨知识虎年话虎,让我们从文物角度谈虎 [复制链接]

1#

年是壬寅虎年,虎的种群兴衰以及文化内涵,反映了人类对于野生动物认知的心理变迁和行为转变。值此虎年到来之际,让我们从历史文物的角度来谈谈虎。

一、石刻留痕虎有威

张骞墓前石虎欲飞冲天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张骞,死后葬在了他的故乡陕西汉中城固县博望乡。张骞墓前两侧对称分布着一对带翼石兽,当地人称之为“石虎”。石兽呈青黑色,头、足、尾均残,做蹲伏状,颈部后仰,腰身前低后高成一斜线,臀部翘起,线条雄劲。石兽表面剥蚀严重,除左右两肋各有7根肪骨外,未见其他雕刻与字符。从两肩雕有双翼看,可能为避邪一类的护墓兽。

汉代石翼虎动感豪放

亮宝楼博物馆馆藏的汉代石翼虎颇具特色。翼虎是古代有翼神兽之一,能除恶辟邪。此件石翼虎高92厘米,长厘米。身躯矫健,作阔步前行状,昂首挺立,目光平视前方,前肢上部浮雕双翼。臀胯厚实圆润,长尾贴在臀部。整体形象简练概括,颇具动感,表现出纵横捭阖、沉雄豪放的大美气象。

东汉双兽虎狮合体

“东汉双兽”摄影/火炎

西安碑林所藏“东汉双兽”堪称东汉时期圆雕石刻艺术的精品。“双兽”于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沈家村,共一对,均以青石雕刻,高厘米,长厘米,宽45厘米。“双兽”综合了狮、虎的造型特点,瞪目张口,昂首鼓胸,曲腰疾走,从头颈、背脊至尾部形成流畅的曲线,躯干矫健挺拔,四肢强劲有力,极富动感。

它们因为长年掩埋于地下,得以免遭风雨浸蚀,全身几乎完好无损,并透散出青石所特有的沉寂、温润的光泽。从“双兽”的造型风格推测为东汉时期作品,最初应放置于墓前,担负着镇守陵墓、驱除邪恶的使命,同时又是墓主人崇高身份的象征。

四神墓门石虎画像佑主除恶

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室馆藏的汉代铺首衔环四神墓门画像石中的白虎,这只白虎栩栩如生,此画像石是年于陕北绥德县义合镇后思家沟出土,是一套完整的汉墓画像石墓门。整个墓门图画的主体纹饰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成的“四神图”,四神又称四灵,是汉画像石中数量最多、最普遍的祥瑞题材。画像石中的四神,除具有冀其福、佑子孙,驱除邪恶外还有表示方位的作用。白虎代表西方,玄武代表北方,朱雀代表南方,青龙代表东方。

汉代铺首衔环四神墓门摄影/白雪松

白虎细节摄影/白雪松

李勣墓前石虎雄健优美

李勣墓前石虎,仪凤二年(年)雕刻,共三件。通高—厘米,座高28—30厘米、长—厘米、宽75厘米。石虎均为蹲踞状,两前腿稍斜伸、两后腿蹲坐,双目圆睁,微向上注视,尾巴贴体,从右后腿或左后腿内侧绕出贴于背上。石虎造型突出躯体轮廓,粗中有细,雄健而霸气,具有唐代早期崇尚高美向优美、健美过度的特征。

二、青铜熠熠虎生风

猛虎扑食

商代羊首勺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商代羊首勺局部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勺是古代挹酒器,一般和盛酒器配套使用。勺柄上一前一后雕塑着一只小羊和一只小老虎,老虎作扑食状,而羊却浑然不知。这个充满紧张感的瞬间,被雕塑定格成为青铜器上的永恒,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生动地体现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情景。这件羊首勺陕西省清涧县出土,装饰上大量采用圆雕动物形象是北方铜器的突出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狩猎为主的生活密切相关。

龙虎祀神

西周逨盉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西周逨盉局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逨盉,是西周单氏家族第八代单逨为祭祀祖先做的一件礼器。盖子为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两面以龙纹装饰,盖子与器身连接处,是一只向上攀爬的老虎。“凤鸣岐山”所以周人认为只有凤鸟和龙虎才能配得上祭祀祖先和神灵。祭祀在西周社会十分普遍,上到天子下到百姓都会进行。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讲,一年四季各个节令都要进行祭祀,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祭祀活动是一个国家内政的核心,是凝聚统治阶层意志的主要的精神力量源泉。逨盉是地位较高者才能使用的祭祀用的礼器,而逨制作这件器物正是为了祭祀天地与自己的祖先。

虎妈护崽

西周青铜母子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图片来源网络)

虎本是百兽之王,威猛凶悍,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这件西周青铜母子虎则让我们看到了虎的另一面。可见周人把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推向了高峰,周代工匠以高超的技艺和敏锐的观察力把母虎叼起小老虎的动态画面用青铜记录下来,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件珍贵的青铜母子虎。这件文物年出土于宝鸡桥梁厂,整体造型憨态可掬,将母子情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把虎之威猛与柔情融为一体,将自然界的瞬间画面凝聚成永恒的青铜器,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虎鸟和谐

战国夔龙纹铜虎把提梁铜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战国夔龙纹铜虎把提梁铜盉局部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年,在陕西安康发现的夔龙纹铜虎把提梁铜盉,虎形提梁,盖与提梁以三联环相连,铜盉肩、腹部所饰的弦纹和蟠螭纹,是中原地区青铜器常见的装饰纹样,流口鸟形装饰具有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特征,提梁上虎的造型和巴蜀文化中“虎符”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器足的兽面人形可能为地方文化的特色。安康地处秦、楚、巴等民族杂居之地,该地区的古文化既有师承中原文化的一面,又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器物才会呈现出这种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色。

虎出兵动

秦杜虎符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杜虎符于年出土于西安南郊,“杜”是秦的杜县,在今天西安的长安区。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凭证,通常作虎形,分为左右两半,两半相合之后才可调兵遣将。这件虎符仅发现左半边。虎作行走状,昂首蜷尾,颈上有小孔,可穿绳悬挂。虎符身上铸有错金铭文9行共40个字,字体为秀丽的悬针小篆。大意是说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掌握在国君手里,左半由大将掌管,凡调配50人以上的兵力,必须有国君的命令,将兵符对合后,才能够调兵遣将。但如果遇到紧急的军事情况,不必再会符,点烽火即可。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符合”一词即来源于此。虎符的应用充分说明了秦国军权的高度集中。

三、金辉玉映虎来福

虎虎生威气吞万里

玉玺、兵符,都是皇权的象征。

说起博物馆里的玉制品,皇后之玺当属明星产品。

这枚玺印只有一方手心大小,晶莹润泽的器表雕刻着一只凶猛的螭虎,这件古物采用新疆和田羊脂玉制成,玉质坚硬细腻,温润洁白,没有丝毫沁色。印章的背面圆雕成螭虎的形状。

皇后之玺

螭虎怒目圆睁,张口露齿,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侧刻有云纹,印面刻有阴文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

皇后之玺

螭,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螭虎是吸收了螭与虎的特点演绎出来的一种神兽。用螭虎作钮表示君临天下的王者风范和威慑百官的绝对权威。

这件玉玺的发现颇为偶然。年9月的一天下午,渭河北塬韩家湾的学生孔忠良放学回家,在狼家沟的水渠边忽然看见土中一个闪闪发光的东西,挖出一看,原来是一方晶莹的印章。带回家后,其父孔祥发心里嘀咕,这可能是一件文物。第二天,孔祥发将印章送到了西安,经省博物馆专家鉴定,这是一方汉代的皇后玉玺,孔祥发当即将印章捐献给了国家。

汉代册立皇后,都要授予玺印,它是皇后合法身分的凭证。东汉卫宏《汉旧仪》:“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这方“皇后之玺”,用优质玉料制作,雕镂精致,印文端庄典雅,所篆文字及纽式与卫宏所记一致,据其发现地近长陵而推断为吕后之物(秦波《西汉皇后玉玺和甘露二年铜方炉的发现》)

汉鲁王虎符咸阳博物院

咸阳博物院收藏的这件鎏金鲁王虎符,形似一只伏卧状的小老虎,憨态可掬又虎虎生威,背部铸造的小篆文字“汉与鲁王为虎符”七字,皆为半字,该虎符为一合完整虎符的左半部。依据《史记》记载,这件虎符应是汉景帝时期鲁共王刘余所拥之物,是一件诸侯王的虎符。

“萌”虎出山势不可挡

一改威猛、霸气的形象,在出土的一些器物上,虎头虎脑,呆萌可爱的老虎也有不少。

战国镂空回首金卧虎

战国镂空回首金卧虎,年宝鸡市凤翔县周原出土,长5.2厘米,宽3.3厘米,高3.3厘米,重克。卧虎形,猛虎回首,阔口微抿,巨目宽鼻。目为二孔,大耳上卷,曲身下卧,长尾上卷,通体施珍珠纹与卷云纹,中空,属某件器物上的装饰件。

金虎

金虎,春秋中晚期,出土于陕西宝鸡千河魏家崖村。形似后来的虎符,秦人铸造,但周人影响明显。虎身“人”字形的纹样为商周传统的修饰手法,虎头造型可爱,真可谓“虎头虎脑”。

金兽秦宫一号大墓

高1.7厘米,长3.2厘米,重41克,实心,成型,身体及底部中线处有浅浅的范痕,从造型看,有可能是插在别的器物上的附件。该动物形象为秦人常用的动物造型,甘肃礼县出土的众多器物都有此造型,似虎又似狗,所以称为金兽。

四、秦砖汉瓦虎添翼

虎纹空心砖咸阳博物院藏

长cm,宽38cm,厚20.5cm,咸阳市渭城区塔尔坡碱滩三普基地掘。泥质灰陶,砖体较大,呈长方形,中空,正面饰高浮雕双虎纹,双虎背向一虎回首站立,一虎作奔跑状。一侧面饰双虎纹,双虎背向而立,一端有圆角长方形孔,另一端残,此砖为研究汉砖的画像艺术及随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汉白虎纹空心砖

白虎纹空心砖,残长46.5cm,宽14cm,象征西方的方位之神,西汉时期文物,收藏于陕西省茂陵博物馆,这一砖纹采取了写实的虎形,生动活泼。虎身的条纹花斑用阴线纹表现,对比度很强,给人以逼真华丽的美感,俨然一幅气韵很足的图画,欣赏价值极高。

白虎纹空心砖阳陵陵庙遗址出土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虎纹砖陕西兴平县官道村出土茂陵博物馆藏

虎纹砖(西汉),长36.5厘米,宽18厘米,厚6.8厘米。年陕西兴平上官道村出土。砖为泥质灰陶,虎怒目张口,阔步向前,身上的条纹富于动感,尾上翘,形象逼真。

汉阳陵空心砖上的白虎纹,虎头、虎身、虎足用弯曲度不同的线条勾勒,虎身用V字形短线装饰成虎毛斑纹,显得威风凛凛,神圣不可侵犯。

商代,人们把天空四方的星象,组成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以后作为方位或地域概念。到汉代,四神也被视为武力的象征,并出现在宫殿装饰瓦当上。四神瓦当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白虎为西方之神。

(四神瓦当)

来源:群众新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