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百名妇女干部讲党史故事延川县陕西延 [复制链接]

1#

建*周年

为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延安市妇联推出《百名妇女干部讲*史故事》,献礼中国共产*百年华诞。

讲述人:樊璐延川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综合管理部妇联执委

讲述题目:《八女投江》

讲述人:呼翠延川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南关分社主任妇委会主任

讲述题目:《刘胡兰英勇就义》

吴婧

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副主任

《支援红*东征》

年1月26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东征红*总部,从瓦窑堡出发,途径延川寒砂石、永坪、冯家坪、彪家沟、王家圪凸、禹居、老庄河等村,于28日到达延长县城。2月初,东征红*总部在延长县城,由毛泽东主持召开*事会议。会议进一步讨论东征的目的意义,部署兵力,调整干部,宣布战略方针和具体行*路线。正式组成“中国人民抗日先锋*”,总司令彭德怀,总*委毛泽东,参谋长叶剑英,总*治部主任杨尚昆,组织部长*克诚,宣传部长陆定一,敌*部长李涛,民运部长刘晓,后勤部长杨立三。参加东征的主力部队是红一*团(*团长林彪、*委聂荣臻);红十五*团(*团长徐海东、*委程子华,副*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红28*(*长刘志丹、*委宋任穷)。共三路大*,近两万人。5日,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总部机关从延长县城出发,途径延川杨家圪坮、干家河、贺土坪等村庄向清涧方向前进。6日到达清涧县袁家沟,次日,毛泽东写下气壮山河的光辉诗篇-《沁园春·雪》。17日,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府和中国工农红*革命*事委员会名义发表《东征宣言》。18日,下达东征命令;20日晚9时,飞渡*河的战斗打响。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等领导亲临前线指挥渡河,东征部队从北起绥德沟口、南至清涧河口百余华里的*河沿岸,用小木船、羊皮筏子渡过*河。21日佛晓,突破阎锡山所谓固若金汤的*河防线,进入晋西地区。清涧沟口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正月二十八,红*结圪塔,沟口过的河,坪上往上爬。”期间,仅延水关至高家畔一带,就组织0余人和头牲口的群众运输队,把抢枝弹药和粮食草料送往山西石楼前线。延川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东征歌:“我唱歌来红*歌,红*已经过*河,*河对岸山西省呀,打过山西打日本。”红*东征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达到调动阎锡山*队回山西之目的。为保存抗日力量,促进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现,*中央和毛泽东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决定抗日先锋*回师陕北。4月下旬的一天,肖华率红2师到*河东岸,负责掩护红一*团总部和一、四师西渡*河,在一座山头的小庙里,见到了毛泽东。这时,红*主力大部分已渡过*河,毛泽东带领电台工作人员和一支小部队继续留在河东指挥渡河。敌人20万大*正从东、南、北三面压来,大家十分担心毛泽东的安全,请求他尽快渡河。直至5月2日傍晚,毛泽东才从清水关渡河到延川。木船刚靠岸,敌人的炮火就向河西岸压来。当晚毛泽东住在距清水关3公里地的刘家山刘登山家中。抗日先锋*回到陕北延川后,分别驻扎普丰川、青平川、永坪川。红一*团总部驻文安驿村,红十五*团总部驻贾家坪村。当地群众积极慰劳红*,延川禹居区妇女组成缝衣队和洗衣队,4昼夜为红*缝衣服多套。永胜区七乡妇女不分昼夜为红*赶做*鞋多双;送给红*蔬菜余公斤,粮食余公斤。永胜区七乡送猪11头。期间,延川、延水县掀起参*热潮,延水县动员多名青年参加红*;延川县仅永坪区七乡就有40多名青年踊跃参*。

马佳

延川县纪委监委*风*风监督室副主任

《周恩来夫妇:交*费的榜样》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与邓颖超一生廉洁,生平收人除了工资和从银行所得的利息外,没有其他进账。

年10月,中央红*到达陕北后,周恩来同志忙于处理各种工作。有一次,警卫员魏国禄不忍打扰他,就替他交了五分钱的*费。不久,周恩来同志找到魏国禄交*费,在得知自己的*费被其交纳后,他说,*费不能让别人代交,**大事重要,交*费也很重要,这是每个*员的义务,他把五分钱*费交给了魏国禄。虽然只是五分钱的*费,但周恩来同志看得很重。

周恩来夫妇除了每月按时交纳*费外,两人手中的钱凑到近元的时候就会作为*费上交,据他侄子回忆,他们总共交纳了三次“特殊的*费”,最多一次交了元,总共交了元。

周恩来同志去世后,他和邓颖超同志的积蓄合计元。之后,邓颖超同志又交过元*费。邓颖超同志去世后,她嘱托身边人,要将她的所有积蓄元,其中包括购买的元国库券,全部用来交*费。

周恩来夫妇不仅每月按时交纳*费,而且还交纳了特殊的*费。他们的做法,是每一个共产*人学习的榜样。

刘艳

延川县纪委监委二级主任科员

《周恩来的“养生之道”》年6月,周恩来总理会见竹入义胜率领的日本公明*代表团一行。会见中,日本友人问周总理有什么“养身之道”?周恩来说:“在漫长的中国革命战争岁月中有许多同志都牺牲了。为了把牺牲同志的工作都承担起来,我们活着的人更要加倍工作。我每天都以此激励自己,这也可以算是我的“养身之道”吧。周恩来的“养身之道”,既是对自己人生信条的诠释,更是对他一生孜孜以求忘我工作的鞭策。无论是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周恩来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勤奋刻苦的工作精神,达到惊人的程度。可以说,他的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在武汉工作的十个月中,积极宣传*的抗日主张,全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做了大量工作。年10月,当日*迫近汉口时,他在汉口授完《新华日报》最后一篇社论、送走最后一批撤离的同志后才离开。他离开的这一天,汉口陷落。见证过这段历史的郭沫若心悦诚服地写道:“他可以几天几夜不眠不休,你看他似乎疲劳了,然而一和工作接触,他的全部心身便和上了发条一样,有条有理地又发挥着规律性的紧张,发出和谐而有力的律吕。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总理,更是殚精竭虑地为*和人民忘我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为保证城市居民不断粮,他亲自计算粮食库存和调进、调出的数量,亲自给省市领导打电话,不妥善处理好就不休息,常常为分配、调运、贮存粮食工作到凌晨。到了晚年,周恩来的癌症病情已经严重恶化,但他仍然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处理*务。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即使病重时,仍念念不忘工作,时刻对工作倾注全部心力。有资料统计,他从年1月至5月的天中每日工作12小时至14小时有9天,14小时至18小时有74天,19小时至23小时有38天,连续工作24小时有5天,只有13天的工作量在12小时以内。周恩来为*和人民的事业,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奉献了全部心血。他入*不久写过一首《生别死离》的诗,其中写道:“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最初的誓言,成为激励他毕生为*和人民事业忘我工作的力量源泉,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诞辰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永远是中国共产*人的杰出楷模。

陈亚慧

中共延川县委*校教学助理

《毛泽东那顶著名的盔式帽》年8月28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等人的陪同下,准备从延安飞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一大早,毛泽东从枣园的窑洞中走出来,陈龙、龙飞虎和秘书胡乔木等人跟随着他往外走。毛泽东突然停下了,转身望了望身后的窑洞,随即目光转向高远的天空和远方的*土地,默默地沉思着。周恩来说:“主席,时间不早了,走吧!”毛泽东又迈开了大步,并与周恩来边走边谈。临上车前,周恩来仔细打量着毛泽东。这时毛泽东身穿蓝灰布中山装,足穿叶剑英在重庆特地为他买的皮鞋,头戴着从苏联医生阿拉夫那里借来的礼帽。毛泽东发现周恩来打量自己,笑着问道:“要做客去,是不是嫌我穿得太洋气?”“主席的帽子有点小,不太合适。”周恩来说。接着,他就把自己戴着的盔式帽摘下递过来:“你戴这顶试试,重庆的阳光很强的。”毛泽东接过帽子,拿到头上戴好。周恩来说:“不大不小,正合适。”“既然合适,我就夺人所爱喽!”毛泽东接着又问周恩来,“那你戴什么呢?”“我还有。重庆我比你熟,还可以搞一顶。这顶就给你了。”毛泽东笑着说:“好,那我就‘周冠毛戴’(成语‘张冠李戴’的戏说)了。”其实,这盔式帽并非“周冠”,而是站在他们身边的龙飞虎原来戴着的。严格说起来,它也不是龙飞虎的,而是另有来历。它最初的主人是广西桂林八路*办事处开车的司机林琼秀。林琼秀是一名爱国华侨,从南洋回国时带回这顶盔式太阳帽。后来,他要去新四*,临行前将这顶帽子转送给办事处电台工作的郭正做纪念。一次偶然之中,龙飞虎在郭正那里见到这顶帽子,说:“你干嘛老收着,何不拿出来戴!”郭正见他喜欢,于是说:“你常跟随周副主席外出,我就转送给你吧!”龙飞虎也不客气,乐哈哈地把帽子戴走了。不久,龙飞虎受周恩来委派,到越南去接收爱国华侨陈嘉庚捐献的救护车等抗日物资,去时戴上了这顶洋气的帽子。谁知回来时,被周恩来看见,说:“你从哪里买来这么洋气的帽子?”龙飞虎说:“夺人所爱的!”周恩来开玩笑说:“帽儿光光做个新郎,袖儿窄窄做个娇客。你戴上这顶帽子,好像老雕戴皮帽,雕不像雕,鹰不像鹰!”龙飞虎知道周恩来看上了它,于是笑着把帽子转送给了他。此刻,龙飞虎没料到这顶帽子几经转手,居然戴到了毛泽东头上了,悄悄地对陈龙说:“嗨,你知道吗?这项帽子已经五次转手了,竟然戴到了毛主席头上!这恐怕连林琼秀、郭正谁也没料到的事。”“是啊!”陈龙由衷地说,“每一次转让,都是我们革命者真挚友情的见证!”9点多钟,毛泽东等人乘上那辆特别的救护车,在贺清华等人的护送下,向飞机场驶去。10时半,到达了机场。机场已是人山人海,延安的***负责人、各界群众很早就赶到了这里,准备欢送毛泽东。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代表、重庆*委会*治部主任张治中、美国特使赫尔利在飞机前合影后,与送别的人们握别。毛泽东缓步走上舷梯。在机舱口,他停住了脚步,转过头,默默地望着送行的人群,缓缓地摘下盔式帽,高高地举过头顶,有力地向着人们挥动着,进行告别。人群再次沸腾了,欢呼雀跃。这样的场景让站在飞机舷梯下的美国特使赫尔利十分吃惊,也让张治中万分感动。“咔嗒”,记者按下了照相机的快门,拍摄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很快,飞机启动了,滑行一段距离后,缓缓升空了。毛泽东坐在最靠前的一间单人舱里,赫尔利、张治中等人紧坐其后,龙飞虎和陈龙、颜太龙、胡乔木、齐吉树以及警卫班战士坐在最后。毛泽东对周恩来说:“让飞机在延安上空转一圈,我要向陕北人民道个别。”在延安上空盘旋一周后,飞机直向西南方向的重庆飞去。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供稿:市妇联宣传部延川县妇联

编辑:韩锦

审核:张楚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