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陇南诗词谷雨麦秋能几日,谷雨 [复制链接]

1#
擅长皮肤病白癜风诊疗 http://pf.39.net/xwdt/171005/5740834.html

点击“蓝色”
  《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孟浩然[唐]


  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


  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


  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


  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谷雨,顾名思义,播谷降雨是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每年4月19日~21日,太阳到达*经30°时为谷雨。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通过历代文人在谷雨时节创作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暮春风情,也别有一番风味。


  明代朱有燉在《元宫词》中描绘:“谷雨天时尚薄寒,梨花开谢杏花残”。作者生活在中原的河南,想到了迢迢千里之外的北方,季春时候,虽然谷雨飘至,可是青绸罗缎,尚觉寒意悠悠,山野之中、梨花、杏花已凋零如泥,笔端流露着对于春光流逝的丝丝的惋惜之情。


  不过,在宋代诗人艾性夫《春晚》里,并不伤悲,“花风摆脱老红去,谷雨将迎稚绿来。”那些早早开放的花儿此时已变成残花,春风轻拂枝条,它们簌簌落下,谷雨就要来了,那时一片稚嫩的绿色将铺满田野,生机盎然的情景令人憧憬。品读这样的诗句,总给人一种希望所在,着实振奋人心。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展现了另一番勃勃生动的景象:“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诗人笔下的婉约江南,谷雨纤细如丝,春意已深,蜡梅花儿如春天里的百花使者,嗅着春风,深情开放,富丽之花的牡丹此时刚刚钻出花萼。诗人对于春天的留恋、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宋代刘过《春日即事》写道:“谷雨笋茶俱俊美,条风杞菊竞甘腴。”画面中,谷雨轻落,清风摇枝,一生布衣的诗人,客居他乡,并不伤悲,他的眼中,竹笋、绿茶如俊美后生,青春焕发,枸杞和菊花,竞相开放,甘美之味,沁人心脾,那份自得其乐,足可见内心的厚达与安适。


  还有很多诗人在诗歌中
  宋代王禹偁《和陈州田舍人留别》:“茶烟静拂听琴鹤,谷雨轻笼锄麦人。”奉天子之命“劝农”的诗人,来到陈州田间,茶园云烟,宛如仙女裙裾,耳边琴鹤和鸣;谷雨绵绵,如烟朦胧,锄麦人立于田间,劳而忘归。诗人的笔下,农事活动宛如一幅安静祥和的江南水墨,引人入胜。

“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谷雨时节,天气逐渐变暖,只有微微的寒意。谷物渴望雨水的滋润,《礼记·月令》孔颖达疏:“谓之谷雨者,言雨以生百谷。”诗人们感受着暮春时节的好风光,赏牡丹,品新茶,留下了不少谷雨时节的诗词。古诗词中的谷雨时节既拥有无限的春光美景,也蕴含了诗人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谷雨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谷雨”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逸周书·时训解第五十二》:“谷雨之日,萍始生。”谷雨后降雨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意味着新的生机。唐代诗人李群玉在《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有云:“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

谷雨是农耕时代的一个主要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意思是清明后十五天,斗柄指向辰位就是谷雨,意为雨水生百谷。关于谷雨的来历,有很多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与仓颉有关。据《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哭”,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帝便赐给人间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即谷子雨,以慰劳圣功。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

谷雨虽然是暮春时节,诗人们游赏春光的热情依旧不减。唐德宗在《送徐州张建封还镇》中写“谷雨将应候,行春犹未迟”,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中写:“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诗人在谷雨这一天,正赶上天晴,是春游的大好日子,与朋友一起游览镜湖,观看了夏禹穴和越王城等历史遗迹。

谷雨时节的春景依旧很优美,唐代诗人廖融所作《题伍彬屋壁》有佳句:“圆塘绿水平,鱼跃紫莼生。要路贫无力,深村老退耕。犊随原草远,蛙傍堑篱鸣。拨棹茶川去,初逢谷雨晴。”唐代诗人王炎在《谷雨后一日子大再有诗次其韵》这样感慨:“花气浓于百和香,郊行缓臂聊翱翔。壶中春色自不老,小白浅红蒙短墙。”谷雨后到郊外散步,缓缓而行,花香浓郁,矮墙上小花红的白的,簇成一片,静静地感受这迷人春色。

“洛花,以谷雨为开候”,每到谷雨时节,牡丹花便会盛开,因此牡丹花又被人称为“谷雨花”,并演化出谷雨赏牡丹的习俗。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当时京城洛阳的胜景:“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宋朝之后,洛阳的牡丹更是享誉天下。宋代词人李铨在《点绛唇》中写:“一朵千金,帝城谷雨初晴后。粉拖香透,雅称群芳首。”牡丹作为群花之首,泼粉散香,一朵价值千金。元朝诗人王恽作《木兰花慢》:“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观赏牡丹的风俗历久不衰,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在谷雨时节相约在洛阳,一睹牡丹的风采。

品新茶是谷雨时节沿袭至今的习俗。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时节时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时采摘的茶细嫩清香,味道最佳,因此谷雨品新茶,相沿成习。

唐代诗人齐己作《谢中上人寄茶》:“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诗人又作《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描写了一芽一嫩叶的春茶冲泡开的景象。

谷雨时节品茶,也成了诗人诗意心灵的寄托。宋代诗人林和靖的《尝茶次寄越僧灵皎》对谷雨茶进行了赞美:“白云峰下两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静试却如湖上雪,对尝兼忆剡中人。瓶悬金粉师应有,筋点琼花我自珍。清话几时搔首后,愿与松色劝三巡。”诗人不在意用具奢华与否,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