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10月14日,第15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活动在湖南长沙正式展开,来自海峡两岸的八家媒体共19名记者、微博两岸网红代表,乘坐高铁来到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参访,开启了本次“探秘大湘西”之旅。
侗族是一个民风古朴、热情好客的民族,一直以来就流传着“抢客”的习俗。有抢不到的,那么就只好到客人多的家里去商量,要求分客人,客人多的家里不同意,则提出建议:没有客人或客人很少的家里可将自家的食物搬过来一起吃,桌子不够就架板子拼起来,这就是后来的“合拢宴”。
芷江县位于湖南西部,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之一。两岸媒体人在芷江和平度假村品尝了侗族的特色合拢宴。入席之前,侗族的姑娘、小伙身穿民族盛装欢迎远道而来的两岸媒体人,献上“拦门酒”、表演迎宾鼓,准备了丰盛的合拢宴,两岸媒体人在品尝侗族美食之余,还体验到独特的“高山流水”敬酒方式。
两岸媒体人还参访了怀化市级非遗美食——芷江侗古佬酸萝卜的制作。侗族人民钟爱吃酸,素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酪川”之说。芷江侗古佬酸萝卜选材特别考究,制作上采用祖传秘方、传统老坛自然发酵、现代生产添加柠檬新工艺,既保留了传统的酸辣、脆嫩的特色,又融入了当代人所需的低盐、微辣、酸甜、爽口、健康等新的食品理念。芷江侗古老酸萝卜制作工艺年被列为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饮酒赋诗之地芙蓉楼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所作的名诗作《芙蓉楼送辛渐》。16日上午,第15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团一行就来到王昌龄送辛渐之地芙蓉楼参访,追寻王昌龄的历史足迹。
芙蓉楼
芙蓉楼坐落在沅、舞水汇流之处的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黔阳古城),为古典园林建筑,占地平方米,北廓临江,依林踞阜,筑叠巧思,错落有致,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地,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宴宾送客之地。
从芙蓉楼上俯瞰庭院和池塘
图正中“壶”状字,为“一片冰心在玉壶”七字合篆而成
池畔有一亭,名为“半月亭”,相传为王昌龄抚琴处。亭中柱联“鱼游水底寻明月,树插石缝遮青天”,为近代政治家凤凰熊希龄先生撰。亭右侧拾级而上有一玉壶亭,清道光二十年()年,黔阳辛丑状元龙启瑞将“一片冰心在玉壶”七个字合篆成一“壶”状字镌刻于碑并立于亭中。
豹皮黄药楠,亦称“五子登科树”
园内还有三角亭、耸翠楼、碑廊等建筑。碑廊、芙蓉楼主楼是同时期修建的,廊内收藏刊刻有唐代颜真卿的“麻姑山仙坛记”碑:宋代“四家”米芾的“西山书院”碑及山谷道人黄庭坚的“选宅”诗碑:宋末元初书画家赵孟的“前赤壁赋”字碑:岳飞的“墨庄”碑及元、明、清、民国文人墨客碑刻二百余方。
三绝树根要雕
西园的陈列馆正中陈列有一樽树根雕,上面雕刻有三十多个民间故事及一百多个人物、动物及精怪,是目前国内最大、故事最多、雕刻最精致的“三绝树根要雕”。馆内还悬挂有一口铸于清代道光十三年(年)号称江南第一的大铁钟。
台阶上安放着从文庙迁移来的八龙壁
\
长寿木纹石,又称硅化木,采集于沅江河床,约形成于2.5亿年前
据传,唐天宝七年(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即今洪江市黔城镇)尉后,曾建芙蓉楼,为饮酒赋诗、宴宾送客之地。因年久失修,旧址荒芜。黔城《芙蓉楼》重建于清嘉庆二十年,清嘉庆二十年(),时任黔阳县令的曾钰在《重修芙蓉楼碑记》中写道:“今黔阳县治……有楼曰芙蓉,相传少伯(王昌龄字少伯)送辛渐赋诗其中,文采风流,照耀今古……而少伯独以龙标名,当地为纪念这位著名诗人,在城西香炉岩辟地作园,旧址重修芙蓉楼。现建筑为清道光十九年()重修。
湘西州博物馆
第15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团一行来到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参观湘西州博物馆,了解湘西历史、文化和土家族、苗族的民俗风情。
苗族服饰、配饰
湘西的贴花、染色工艺、剪纸
湘西州博物馆、非遗馆年9月20日开馆,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级综合类国家三级博物馆,馆藏文物10余万件,占地面积.8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平方米,建设总投资约3.5亿元。
《画里泸溪》,八色分层,表现踏虎凿花的阴阳对比线条的技法
《凤凰古城雪景图》,采用独特的芭茅草贴画艺术
世界上最大的手工苗画作品
基本陈列内容有《古韵湘西》、《风情湘西》、《血性湘西》、《土家古风》、《苗乡原韵》以及非遗《体验厅》,馆内运用实物、图片、声光等现代展示手段全面展现湘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湘西土陶制作技艺展示
凤凰纸扎
湘西州博物馆非遗馆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湘西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州内人文古迹众多,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湘西也是武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图/文虞鹰)
吹芦笙跳侗家舞
第15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团一行在怀化市芷江县游览世界上最大的侗族鼓楼群——万和鼓楼,跟当地侗族民间艺术团体一起跳舞联欢,学习吹芦笙等侗家乐器;参观世界第一大风雨桥——龙津桥,欣赏侗族木建筑艺术。在芷江,两岸媒体人感受到了浓郁的侗族民俗风情,留下深刻印象。
两岸媒体人跟当地侗族民间艺术团体一起跳舞联欢
侗族民间艺术团体表演侗族歌舞
东森新闻云记者洪珮瑄学习吹芦笙
两岸微博网红学习侗家乐器
万和鼓楼群位于县城芷东新区,紧邻水河,是侗族群众集会和表演展示的场所,由一座25米高的主鼓楼和四座14.46米高的小鼓楼组成,为全木制架构,无一钉一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侗族鼓楼群。
芷江龙津风雨桥
参观龙津桥
芷江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后因历史原因损坏,于年修复。该桥是风雨桥中最杰出的代表,龙津风雨桥全长.7米,宽12.2米,是世界第一大风雨桥,年12月被载入吉尼斯纪录。
芷江龙津风雨桥
从龙津风雨桥上远眺芷江三桥
该桥人行道宽5.8米,长廊两侧共设厢房式店面94间,隔间建有七处凉亭,亭最高17.99米,整个风雨桥与全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宫、河东侗乡吊脚楼群相互辉映。该桥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贯水东西两岸。深蓝色的琉璃瓦,六组金黄色的双龙抢宝和兽头,白色的檐口和屋脊等,体现出当代侗民族园林建筑风格,悬柱、悬瓜、柱脚、石鼓则体现了侗族木建筑艺术。(图/文虞鹰)
内陆最大的妈祖庙——芷江天后宫
海峡两岸媒体来湘采访团一行在湖南省怀化市芷江县参访中国内陆最大的妈祖庙——芷江天后宫,拜妈祖、听历史,欣赏精美的雕刻艺术。
芷江天后宫
参访芷江天后宫
戏台
芷江天后宫坐落于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城水河西岸。这里原为福建客民会馆,乾隆十三年(1年)由福建客民所建,天后宫占地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平方米,为内陆最大的妈祖庙。芷江天后宫坐西朝东,南北建有耳室,中间三进: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筑结构基本保存完整。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芷江天后宫
芷江天后宫守门的两狮对望
精美的青石浮雕
芷江天后宫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也最为人称道的是门坊的青石浮雕。坊高10.6米,宽6.3米,呈重檐歇山顶门楼形状。两侧雄狮蹲踞,石鼓对峙;顶盖斗拱飞檐,十二金鲤咬脊,葫芦攒尖,左右青石铺地平台,围以塑有双龙、大象、金瓜饰物的石质栏杆。坊上浮雕,共有95幅,大小不一,互相错呈。最大的2米见方有余,最小仅0.09平方米。或龙凤狮鱼,或竹草花木,或人仙神鬼,无不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图正中浮雕为“洛阳桥”
图正中浮雕为“武汉三镇”
“洛阳桥”和“武汉三镇”二幅浮雕,被誉为门坊这块“翡翠上的蓝宝石”,浮雕采用镂空与平雕相融的工艺,构思奇巧而精致。
大象石雕,栩栩如生
图/文虞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