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www.zherpaint.com/这个千年不变的古村你未曾见过,不知还能延续多久?
上甘棠,偏居于湖南永州江永县的浓密深山里,世人未闻。
延续千年的古村,除7户人家是建国后迁入该村的异姓外,其他都是周氏族人。据周氏族谱记载:唐太和二年(公元年),周氏家族就开始定居上甘棠,世代繁衍,延续至今已有40多代,前后历经多年。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村庄的村名始终不变,村庄的位置始终不变,居住的家族始终不变。
《诗经·召南·甘棠》说: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是为上甘棠,一座如诗如画、充满千百年中国人文自然韵味的原味村落,迄今未有改变。
进村的道路已经在修整拓宽了。窄窄的水泥路面和拥挤的尚未挂牌的景区正门告诉我们,来的还算及时。一条石桥,是上甘棠村与外界连接的唯一通道,名叫步瀛桥,又名度仙桥,是三孔石拱桥,长30米,宽4.5米,每孔跨度9.5米,拱径高5米。始建于宋靖康元年(年),半边桥边已经垮掉,另外半边仍屹立如初。
垮掉的半边桥面有个传说:石桥落成庆典时,八仙云游到此,行至桥上不料铁拐李一脚把新桥踏破了半片。村人面面相觑,铁拐李却哈哈大笑说:这是天意!贵村地灵人杰,日后桥上每掉下一块石头,贵村就会出一个官员。”果然,这座桥迄今八百多年,从桥上掉下去块石头,村上就出了文武官员名,其中京官18名,进士11名。最后一个是国民党时期毕业于黄浦军校的爱国将领周翰宗,曾跟随张治忠先生参加过重庆谈判。传说当然归属于演义,但是就凭“上甘棠”这个饶有韵味的名字,可想而知这里确是人杰地灵之处。
穿过桥即到南槽门,一道窄小的进入古村的门。还是先到外围看一看,把古村落的秘密留待最后。沿小路右转向南,来到山边的的月陂亭。青条石路也许还是当初的模样,路边竖起一道壮观的石壁,石壁上有许多摩崖石刻,岁月洗去了尘埃,连带字迹也风化了。
石刻文字均是由上甘棠村周氏家族在多年间陆续镌刻下来的,共有功德碑、劝谕文、感怀诗、八景诗等24方古代石刻,主要内容是讴歌上甘棠村的美好风光和周氏家族在该村进行的各项建设,堪称是一部千年石刻家谱。据史记载,东汉年蔡伦发明造纸术,即便是千年古村,也是很早就有笔墨纸砚的,为何需要雕刻于石头之上?究其原因,当是深感石刻的内容非常重要,以期流传后世吧。
何谓“甘棠八景”?独石时耕、甘棠晓读、山亭隐士、清涧渔翁、西岭晴云、昂山毓秀、龟山夕照和芳寺晓钟,正是上甘棠村远古生活的真实写照。明代“甘棠八景”诗曰:“独石时耕景色明,甘堂晓读旧书声,山亭隐士敲棋局,清涧渔翁坐钓亭。西岭晴云浓复淡,昂山毓秀翠还青,龟山夕照纱笼晚,芳寺钟声对鹤鸣。”
而最有名的,当属“忠、孝、廉、节”四字石刻,相传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手笔。据考证,这是湖南最早的文天祥“忠孝廉节”石刻,比岳麓书院和长沙学宫所藏文天祥“忠孝廉节”碑为早,。此石刻有一段美丽的佳话。时上甘棠村周德源在杭州与文天祥为同僚,其人廉政爱民,官至太史,与文天祥相处甚笃。
公元年,时任湖南提荆使的文天祥奉命平定恭城秦孟四起义而进驻永明。周德源回乡探亲时拜访文山公,文山公即书赠“忠孝廉节”四字。其后临其手书于摩崖石刻,以传后世。山上的雨水经年不断顺石壁而下,但是石刻的忠、孝二字总有一半受雨水侵蚀,另外一半安然无恙,干黄和湿黑的颜色天壤之别。是否在冥冥中暗示着“忠孝不可两全”呢?历史,总是让人感慨万千!
走过村口窄窄的大门,迎面就见周氏宗祠-——忠厚祠,祠中挂有周氏宗族历代取得功名者水粉画像。朱门紧闭,一只慵懒的小狗趴在门口,默然打量着往来的人群。
街道仍是狭窄的。左边是村庄的围护墙,墙外便是谢沐河。右边便是一栋栋的民居,走的几步便来到上甘棠博物馆,陈列着一些上甘棠村千百年来的历史变迁资料。
上甘棠周氏分十族,称为九家门楼十家厅,每一族系向后延伸布置房屋建筑,各门楼的族人在河边建有自己的码头,供取水、洗刷之用。径直走过小巷来到民居深处,密密麻麻的旧式建筑鳞次栉比,这些房屋很多都还有人居住。院落里,木质的晾衣杆上挂满清洗的衣物,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奶奶正在院子里提刀劈柴。努力爬上院外的围墙拍下这张照片,沉甸甸的建筑背景里,横亘地上的竹竿上晾晒着住家人的衣物,也许能代表我当时的所思所想吧。
横七竖八地绕过几条巷子,和一位在家门口休息的妇人聊天。据她说,这里也在慢慢拆迁了,有些原著居民已经搬去了村外。剥落的土墙,破败的木门,沾满尘灰的窗沿,院子里古老的抽水石井,我站在屋外的阳光下,看不透虚掩房门里的一片黑暗,忍不住想,现代化进程到底改变了人们什么呢?矛盾的是,既不希望这里的人们抛弃旧日家园,却也不忍细看如此艰苦的生存环境。
不知不觉就走到挤女巷。旧时候,青年男女在这里相遇,如果互相有那么点意思,男方就会挤一下女方,如果女方对上了眼,男方就可以提着礼品上女方家说媒了。其实么,就是这条巷子太窄了!古人其实也还是那么有情趣的啊。
谢沐县遗址也是顺着这条巷子走。但是这里的小巷太多了,挤在两旁的土墙下异常逼仄,很容易丧失方向感。上甘棠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那时即在此地建谢沐县治,时间长达年。谢沐县以谢沐二水汇合为谢沐河而得名,现在村中尚存古谢沐县衙遗址。
兜兜转转,偶有遇见闲聊的村民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上了年纪的阿婆在门檐下休息,阿公在认真清洗厨具,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时间也就不知不觉溜走了,仿佛他们还生活在千年之前的光阴里,而我不过是偶然穿越到此的过客。
恍惚间,就好像迷失了,前后左右的巷子似乎都是一样的,不知身在何处。是这些古老的场景混淆了今时今日?很难得遇见一个小孩,看着她孤独地穿过小巷,原来外面的街道就在前方,一出来就看见小时候常见的爆米花机。到处都是旧日的物事!
正对街道的门楼一律是八字形向外敞开。大家都知道成语“门当户对”,在这里有了最形象的解释。“门当”是大户人家的标志,厚重的石头上雕刻着花纹,由于年代久远已经看不真切。而几乎每家每户,大门上方都有精美的木质装饰,即为“户对”,有的是花草,有的是动物,倒还活灵活现。
竟然还有一座惜字塔,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惜字文化的具体体现。敬惜字纸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种良好美德,代表着古人敬重文字、文化的思想。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不能随意亵渎。惜字塔体现了当地对文化的尊崇。所以,这座千年古村真的有一种神秘的氛围,让人在走遍建筑和自然景观之后,感觉到厚重的人文气息,这可能就是千百年传承的文化底蕴吧。
走出北槽门,就来到古村围墙外了。谢沐河绕着古村一直流向远方,消失在原野的尽头。青山环抱下,处处良田。路过一口废弃的小井,上写:双子井。顾名思义,农耕社会的古人还是崇尚多子多福啊。
沿着路标去向寿隆桥。寿隆桥也称汉寿桥,采用了木质建筑常用的榫卯结构,长约10米,宽1.3米,4对桥墩,桥墩高1.85米。远处的田埂上走来一位挑担的妇人,银白的头发,深邃的皱纹,挑着担子轻松自在。随意对话几句,听力良好,口齿清楚,竟然八十多岁了啊!
这难道不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奋上进的传承吗?
就如这道榫卯石桥,在逝去的光阴里,历经了多少朝代的起起落落,承载过多少乡人的匆匆步履,印证了多少过客的沧桑风雨,迄今依然屹立不倒。
重又返回步瀛桥,桥的南面矗立着的一座雄伟的楼阁--文昌阁。文昌阁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公元年),一、二层为青砖砌筑,三、四层为木结构。文昌阁前有戏台,后有驿道、凉亭,左侧是前芳寺,右面是龙凤庵,构成了宫殿式的建筑群。根据《文昌阁碑记》,建文昌阁就是尊崇孔孟,倡导道德教化,恰巧相邻隔壁的就是甘棠小学,莘莘学子于此接受现代文化教育,也算是一段历史的延续吧。只是如今,文昌阁和甘棠小学尽皆关门闭户,既给我留下遗憾,却何尝不是再来一次的希望呢!
这就是先人们的家园。无论外界如何变幻,历史悄无声息地把旧日的岁月浓缩在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里,等待着后人们的探寻。满怀希望而来,震惊于这里原滋原味的人文建筑和山水田园,尤其是“甘棠”之名,甚为传神。亲爱的朋友,您能告诉我,什么是时光么!时光不仅是现时我们走过的路,更是他们过去留下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