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记得学生时代都曾读过毛泽东那篇脍炙人口、气势磅礴,洋溢着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恢弘巨作《沁园春·雪》。相信大部分朋友们记忆犹新甚至有能倒背如流的。全文如下: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曲词如果单纯从文学角度来看无疑是一篇文采立意俱佳、借景抒发胸臆的佳作。上篇绘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豪迈之情,下篇感怀,由祖国河山的壮丽,联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后自述胸怀,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意气风发,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非常强烈而感人的艺术效果。
然而时隔60多年,当我们从企业的角度来的看,这竟然可以看作是毛泽东一个极富创像力、堪称经典的的企业管理的大手笔。至今对我们现代的企业人来讲亦具有非常深远的借鉴意义。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整个事件的背景和来龙去脉。
事情发生在一九四五年的重庆谈判期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获得胜利,蒋介石考虑到国内民众的和平愿望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以及精锐部队迅速从大后方开赴解放区前线的困难。因此,他一面调兵遣将积极准备大规模内战,一面假惺惺地发动和平邀请,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
中共中央自然洞悉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为避免内战,或者使全面内战尽可能地推迟爆发,以便在后续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占据主动位置。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历时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民主人士柳亚子屡有诗赠与毛泽东,十月七日,毛泽东便以《沁园春·雪》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在当时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轰动一时。
让我们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对整个事件进行一个深入的剖析:
毫无疑问,虽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贪污腐败,整体品牌形象并不太佳,但毕竟刚刚取得抗战胜利,同时又是执政党,掌握着绝大部分国土的控制权和各种宣传喉舌。所以在当时环境来讲属于领导品牌是绝对没有疑问的。
反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虽然在抗战后期已经发展壮大,并且有了大片的革命根据地,但由于一贯来被国民党掌握的宣传媒体的妖魔化宣传,大部分国统区的国民可能还是对共产党的形象比较模糊,甚至是恐惧的。而且共产党所掌握的根据地的范围也基本为老少边穷地区,无论面积和经济水平都处于下风。和国民党综合对比来看定位为挑战品牌还是比较合适的。这样我们先确定了两者的竞争关系。
当然作为共产党而言,虽然应邀参加谈判,同时也非常全面地准备了谈判的相关内容。但是打倒腐败政府,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新政权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这里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企业的战略目标。而作为国民党自然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一贯来在寻找机会希望能一举剿灭竞争对手。蒋介石甚至不惜公开以“攮外必先安内”的整体策略来对待挑战者。所以两者间已经是针锋对卖芒,战略决战一触即发。
毛泽东之前一直推行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在乡镇市场扎根,培养基础。事实上这种策略伴随着分田到户等农村政策在根据地的顺利推行和实施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随着全国形势的变化,以及建立新政权的远大战略目标。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已经把眼光放到一旦推翻反动政府,如何迅速接手管理和重振百废待兴的国家的问题。当然,要全面治理国家,尤其是从农村跨越到大中型城市,光依靠农民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大量民主人士、知识分子,以及广大城市居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所以在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础上,如何迅速扭转上述人士之前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这个“企业“的模糊、甚至错误认识,逐步培养对这个事业的信任度、忠诚度无疑上升为当前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沟通致胜“----站在对方的角度,用对方喜欢的方式和理念进行沟通。
共产党一直将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宣传统战工作当做军事斗争以外的第二战场来重点跟进。其中就包括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一直克服种种困难和阻挠,坚持公开出版发行大型机关报《新华日报》。报纸以务实、严谨的办报作风报道、评述国际国内的新闻,在宣传报导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报导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的战绩,同时也如实反映了国民党爱国将士在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它发表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许多重要文章,也以热情欢迎的态度刊登过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高级领导人的抗日言论。成为在主力品牌统治区域的一个强有力的宣传舞台。
同时共产党在抗战初期积极倡导国共合作共御外辱的策略,和成功处理西安事变、皖南事变等“事件营销”的行为也获取了社会民众相当的感情加分,为本次的重点推广活动打好了基础。
沟通的另一方的解读:
我们试着来重现当时以社会名士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手捧《新华日报》读到这首词时心理感受上的变化。我们看到诗词的上篇用挥洒自如的笔墨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意境的大气磅礴,蕴含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看完上篇,名士们可能就会形成一个非常强烈的思想反差。因为他们之前也许一直在潜意识里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他们领导的军队不过是和历朝农民起义军类似、或者象政府宣传的那样,无非是些草寇山大王而已,而现在看来这个毛泽东还真不是那么简单。这样的诗句所显示的文学功底可能还略微在自己之上,真所谓英雄相惜,好舞文弄墨的名士们通过诗词的上篇已经开始对以毛泽东为品牌的共产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隔膜拉近了心理上的距离。
紧接着毛泽东笔锋一转“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入下篇。先是以超然的笔墨对历代一贯被推崇的各文武大帝的瑕疵进行了一针见血的评说,及至最后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却石破天惊、掷地有声地直诉了自己“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宏图伟略。
当名士们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相信已经不仅仅是共鸣的阶段了。他们的手心应该是微微冒汗的,因为他们太明白了,自己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具备这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的,所以也断然不可能写出这等气魄的诗句来的。我们要知道,一般的文人是不具备击楫中流的王者之风的,他们平生最大的理想可能就是被名君赏识,辅佐名君成就霸业。就算才华横溢如子牙、孔明者,也不过演一出“愿者上钩”或是“茅庐三会”的应聘独角戏而已。古语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就是名士们最贴切的写照。所以当他们看到这段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的时候,已经完全陷于毛泽东为了品牌宣传的攻心之战而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愿景里面而不能自拔了。
时间把握:
其实《沁园春·雪》这首词的真正创作时间是在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山冈上欣赏“北国风光”,心情激荡,就欣然写下了这首词。但毛泽东未在当时就选择将这颗重型炸弹投放下去,事实是以当时的国内情形和共产党的境遇来发表这首诗词,未免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而此时此地借回赠柳亚子的形式发表,却火借风势,洽如在99度的情况下又加了一把旺火,取得了最佳的沟通效果。
效果评析:
后来的胜负自无须评说,历史早已盖棺定论。而就当时中国的情形来讲真面临着往哪里去的抉择,刊登诗作的《新华日报》被万人传阅,在国统区掀起了一股强烈的“毛泽东热”。此事另蒋介石大为光火,竟然断章取义以毛泽东有欲称帝的嫌疑为借口秘密命令国民党中宣部紧急暗中通知各地各级党组织,要求会咏诗作词的国民党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并告之,中央将在写得好的词作中选择几首意境、气势和文笔均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的名义发表,将毛词比下去。这招本来已经属仓促应对狗尾续貂之举,更无奈搜集上来的作品经老蒋一一审阅后,竟无一中意,并斥为“有一股棺材里发出来的腐臭味”遂拍桌叹到:“罢了!罢了!×××!”投子认输。
点评:
所以,所以,以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最合适的时机、在最合适的地点、用最合适的传播渠道、用最合适的方式、用最能撼动对方心灵的内容,上演了一出精彩的沟通大战,并给予当时的竞争对手以沉重而致命的一击,随后短短四年就一举颠覆了竞争对手。在这个过程中所运用的沟通理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