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1018/t4u4gra.html扬州真州府和仪征大码头首席摄影师周晓明摘编《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年10月24日下午,一场名为“同澎湃共青春——我与‘新潮’暨老编辑王劭90寿辰庆贺活动”在这里举行。多年来“新潮”的作家代表、读者代表、编辑代表欢聚在一起,讲述他们与新华日报“新潮”副刊的故事,为“新潮”的首任编辑王劭先生举行90岁寿辰庆贺活动。仪征市作家、著名诗人、社会活动家汪向荣先生,作为全省县级市惟一应邀代表,出席这一盛典,拉近了仪征与新华日报社的情谊。现将当日情况推送如下:
“你长这么大了”“好久没见”“我想和您合个影”……秋天的阳光像清涧里的溪水缓缓,而在新华报业传媒大厦西大厅内,却是一幕幕浓情暖暖。10月24日下午,一场名为“同澎湃共青春——我与‘新潮’暨老编辑王劭90寿辰庆贺活动”在这里举行。多年来“新潮”的作家代表、读者代表、编辑代表欢聚在一起,讲述他们与新华日报“新潮”副刊的故事,为“新潮”的首任编辑王劭先生举行90岁寿辰庆贺活动。
或久别重逢,或期盼已久初次相见,在重阳节前夕,叙情谊、忆传统,回眸感动往事,致敬风骨理想。当年垂髫渐银发,36岁的“新潮”,澎湃着的是青春,是理想,是初心。
同澎湃,共青春——
“文学苏军”和“新潮”一起见证时代变迁
一部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在现场播放,好似一颗重磅的“催泪弹”,打开人们尘封的记忆、情感,以及那些“闪亮的日子”。
在年武汉创刊之初,《新华日报》就开设有《团结》副刊;迁到重庆后,为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年,《新华日报》开辟了文艺性副刊专页——《文艺之页》;年,又创办了综合性的《新华副刊》,成为《新华日报》这个强大舆论阵地里一支有力的部队。
什么是“副刊”?“副”不是不重要、可有可无,“副”是指我们观照世界、介入时代的一种更加柔软的角度和方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创作可以说是一个新的潮水涌来……”年6月9日,《新华日报》副刊“新潮”由原先的《扬子江》副刊、《钟山》副刊合并而来,“新潮”的刊名由创刊元老王劭老师提议,寓意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人民精神和文艺创作方方面面的崭新面貌。新凤霞、汪曾祺、张海迪、陈忠实、冯骥才、曹文轩、艾煊、高晓声、陆文夫、赵本夫、范小青、黄蓓佳、叶兆言、周梅森、苏童、毕飞宇……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都曾在“新潮”版上熠熠生辉。“文学苏军”和“新潮”密切互动,见证着时代的进步、文学的发展。
新华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顾雷鸣在致辞中说,“新潮”创刊36年来,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记录下世情人心、寻常烟火、思想光芒,见证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留存了小康道路上那些拼搏奋进的身影。“这些年来,报刊界经历了从纸媒的黄金时代到新媒体、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发表和传播的壁垒被打破,人人都拿着麦克风,自我表达变得更加容易,也更加喧嚣浮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份有追求、有品质、有坚守的党报副刊,不仅是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园地,也担当着成风化人、价值引领的时代使命。”现场,顾雷鸣总编辑代表新华日报向“新潮”的作者们发出约稿启事,期盼他们植根火热生活,抒写真挚情感,记录民族奋进的步伐;也寄语“新潮”的“后浪”编辑们,以王劭老师为榜样,继续守好这片精神高地,为时代和民族留下一份闪光的记忆。“让我们和“新潮”一起,和82岁的《新华日报》一起,和民族伟大复兴、慷慨前行的浪潮一起,同澎湃,共青春!”
副刊是一张报纸的精神圣地、文化殿堂、情感家园,正如金庸先生所说,副刊是一张报纸的灵魂所在。
接到此次活动的邀约,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几乎是瞬间就答应了,并专程从苏州赶来参加。“这里有我的青春,这是我的文学之路开始的地方,我想这份情怀是在场的每一位‘新潮’作者、编辑共同的感受。”
温馨、亲切的场面,一下子就把人的情感拉得特别近。当年“小青”写给编辑王劭老师的信在大屏幕上播放,范小青动情地回忆起自己年2月20日在新华日报副刊上发表短篇小说《拂晓就在黄昏后》的情形,父亲拿着那张印有她铅字名字的报纸,激动地到处给别人看的场景挥之不去。“回过头去看,当时的这篇文章很幼稚,我今天再看有点难为情,但在当时,它对一个年轻人的鼓励作用是巨大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期刊未成气候,包括卢新华的《伤痕》等国内很多有影响力的小说都是在报纸上首发的。“感谢‘新潮’!副刊对民族、对文化的引领以及对人们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多元的当下,她更是不可缺少的来自文化、文艺、文学的声音。”
副刊是文学爱好者学习的摇篮,许多文学巨匠起步于副刊,著名作家黄蓓佳与“新潮”有着一段深刻的情谊。
“我有社交恐惧症,很少出来面对镜头,但这一次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刚才看见大屏上播放的视频,我的眼泪瞬间就下来了,一个地方报纸的副刊,能够前后走出这么多的大家,是个绝无仅有的事情!”回顾自己的文学之路,黄蓓佳特别感谢5个人,其中有把她推进“门”的父亲,也包括慧眼识珠的“新潮”首任编辑王劭老师。
年8月13日,《新华日报》副刊版刊发了黄蓓佳的儿童文学作品《他们又长大了》。谁能想到这整整一个版的文字,是王劭老师从别的杂志社“救”回来的。在视频中,王劭老师讲述了当年的故事,他听到杂志社“废”了一篇稿子,他骑着自行车去把原稿要回来,一看:“怎么不能发?能发!”就这样,一位18岁的文学新星冉冉升起。“我也是刚刚才知道这篇稿子背后的曲折故事。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奇怪,你也不知道自己一生究竟会碰上什么样的人。这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我想要不是偶然遇见‘新潮’,我也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我。”泪意在心底的黄蓓佳赶紧结束了自己的发言。
因出差北京,著名作家周梅森无法到场,他特意委托“新潮”编辑上台给王劭老师献花。年,周梅森给“新潮”投稿,《家庭新话》写的是一个家庭的故事,口气既有农民的实干干劲,眼界又比较开阔,很快得到王劭老师的认可。“一个朋友最近去新华日报报史馆参观,就发现了我当年被改得密密麻麻的手稿……”在提前采访的视频中,周梅森十分感激王劭老师当年花很大功夫修改他的文章,“我很受触动。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到什么时候,‘新潮’在我眼里都是很神圣的所在!”
编辑部的内外故事——
“新潮”的记忆,那些来来往往的“闪亮日子”
当油墨的芬芳消失殆尽,变黄的纸会发散出一种凝重的岁月的气味。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新华副刊》到七十年代《工农兵文艺》,从八十时代的《钟山》到改名后全新出击的《新潮》……一张张新华日报文学副刊,在活动大厅两侧的电子屏上重新“绽放”,带着岁月的芬芳,又唤醒了有故事的人们心中那永远“新潮”的记忆。
80岁的著名诗人冯亦同代表很多“前浪”来到现场。年4月16日,新华日报副刊版发表了他的处女诗歌《宇宙的大街上》,从此奠定了他一生的文学之路。冯亦同比王劭小10岁,回忆青葱岁月,定格在他脑海里的画面是王劭老师不大的家里的一个小窗口,那里绿植环绕。“他在我眼里,就是甘当绿叶的诗人园丁。”扬子江畔灯火,为你绽放笑颜,向星空发布一位园丁最美的诗篇:看新潮,不歇;听涛声,永远……冯亦同将一首特意创作的诗作,作为生日礼物现场献给王劭先生。
汪曾祺研究专家陆建华,最早是在高邮做宣传工作的。那时候,他跑到新华日报送通讯员稿件,第一个要去的就是文艺处。“在江苏当代文学史上,‘新潮’要记上一笔,江苏文学大军中的骨干,无一不是从‘新潮’起步的。”当年投稿时,王劭“外冷内热”的为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每次送稿子过去,他也不多说话,看上去很严肃,但实际上他对每一位作者和桌上堆积如山的每一篇稿件都是真挚和真情的。”
年4月,著名散文家王慧骐还在扬州的纱厂工作,也就是在那时,他在新华日报发表了第一首写工农兵的诗。“你曾经是一名士兵,一名让刺刀和旗帜感到骄傲的士兵。那时候你只是20岁,你在新中国年轻的天空下放飞你的白兰鸽……八年后,你转身踏进了另一条堑壕,你以一种全身心的匍匐状写你28岁以后的编年史……”活动现场,王慧骐深情地朗诵他年11月28日为王劭老师创作的《永远的士兵》。
著名评论家张永祎用“三个没想到”表达了“新潮”带给他一生的影响。年5月18日,张永祎在新华日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带有一定批判和思考的文章《“红高粱”未酿出香醇的酒》后,接到了很多读者的电话、来信,支持他的观点,单位的领导看了报纸后觉得他文字水平不错,就调他专门从事文字工作。“32年过去,这篇文章对我的人生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觉得至少也有三点:奠定影视评论的浓厚兴趣,肯定了实事求是的批评精神,坚定了精益求精的写作态度。”
作为“新潮”千禧年后的热心作者代表,周水欣特意穿了一袭紫衣到场,以此应和“携一抹紫色而来,与广大读者一起走进万紫千红的文艺新天地”的《文艺周刊》。从纸质的《文艺周刊》到“交汇点”APP,传播方式的迭代对周水欣来说,是阵地的增加,尤其是疫情期间,她的指尖每每在“交汇点”文化频道上的《一线救援日记》《战疫心理咨询室》《战疫两地书》《文艺苏军战疫行动》《凡人记疫》等内容中滑动,内心充满了敬重。“这么多年,虽然和‘新潮’的数位老师有着‘纸上情缘’,但到今天我们才见第一面。在我看来,这不远不近的距离,正是一个编辑和一个作者,最可贵、最真实的关系,也是我最看重的关系。”
几天前,汪向荣最新发表在“新潮”上的文章《无“前浪”不“新潮”》获得了很大的反响。汪向荣说,他今年53岁,和《新华日报》却已经交往了45年——10岁看报,20岁投稿,30岁办报,所以刚刚脚一踏进报社的门,就是“回家”的感觉,是走亲访友的感受。当年他在新华日报副刊版上发表的短短八行诗《植树》,却影响了他一辈子,为此他特意托书法家友人书写了“潮平两岸宽,风正一纸行”,并将这幅书法送给王劭老师。
去年底,《传媒观察》副总编赵允芳出版了自己的新书《可惜风流总闲却——宋十家读札》,通过解读欧阳修、赵、王安石等宋朝十大文人,构成关于两宋王朝及其士林文人的通史研究。踏上有关宋朝的创作“赛道”,赵允芳说,最初原点就是“新潮”掌门人薛颖旦的一个约稿电话,没想到让她后面几年的人生有了当初意想不到的变化。赵允芳也当过11年的副刊编辑了,对于这一职业背后的辛苦感同身受,但在她看来,其中亦有享受。“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新人作者身上的可能性,那些可能连他们自己都还不清楚的闪光点。”
不久前刚刚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作家刘丽明,特意将“一颗大白菜”的故事手写下来,托扬子晚报文体专副刊中心主任陈申代为讲述。
年,在农村插队的知青刘丽明,正在为前路迷茫,一篇被她形容为“懵里懵懂写了,又懵里懵懂投出去”的《在车上》顺利发表,从此打开了她的人生新路。后来她才听王劭老师提起,当年她来报社拜访,一个小姑娘手里抱着一颗大白菜,让王劭很为难,要是不收吧,小姑娘还要再扛回去,大白菜那么重,他不忍心;收下吧,一颗大白菜多少钱,给钱怎么给法?最后他决定,先收下,以后再想办法还这个人情。多年后,当刘丽明也成了新华日报一名编辑,她还发现了另一个秘密:当年她第一次投稿,不懂“规矩”,没有使用有格子的稿纸,怕排字工人看不习惯的王劭老师就亲自用稿纸替她抄了一份发排……
打开珍贵的编辑“锦囊”——
三代“新潮人”同日生,两位“90后”志相承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们生日快乐……”一首《生日歌》在现场响起。台上的芬芳让现场的观众一路追随,在或熟悉或陌生的故事和记忆里,也丰富了自己的内心,收获感动,生出美好的心境与爱意。来不及擦干眼泪,又见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聚会。
明天是重阳节,也是“新潮”历年来的三位编辑——王劭、戴仲燕、顾星欣共同的生日,这意外的巧合生长出令人惊喜的寓意,青蓝相继、薪火相传。
当印有“新潮”字样和报纸版样的特殊定制的蛋糕,被推到三位寿星面前时,30后寿星王劭瞬间激动,心潮澎湃的50后寿星戴仲燕则即兴赋诗一首,“夕阳无限好,尤其爱黄昏。即使天黑了,怀念是盏灯”。而和“新潮”同一年出生的“80后”顾星欣则代表年轻的“新潮”编辑现场表态:“我们一定会将‘新潮’的接力棒接好,让‘新潮’在新时代永远年轻,更加澎湃!”
无前浪,不青春。追溯《新潮》的文脉,也是擦亮初心,继续前行。
作为“新潮”版最年轻的编辑,90后冯圆芳和90岁的老前辈王劭老师一起上台,一束鲜花表达了一个年轻晚辈的敬仰之情和传承之志。而王劭老先生也为这位晚辈以及所有的副刊编辑,准备了三条珍贵的“锦囊妙计”:
其一,所有来稿必看,绝不放过任何一篇;
其二,少用红墨水,尊重作者自己的文风和味道;
其三,编辑也要不断学习,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两个“90后”对谈后搀扶着走下台去的背影,是新华日报“新潮”历史上最年长和最年轻的两个背影,也代表了新潮的昨天和今天。
“从本期起,《扬子江》与《钟山》合并,定名为《新潮》,每逢星期六出刊。”曾经的“新潮掌门人秦继东、戴仲燕和如今的“新潮编辑傅秋源,在台上深情地诵读了年6月9日的《新潮》的创刊词,“新潮”的十多位新老编辑们也与王劭老先生一起上台,见证了这一庄严的时刻。正是一代代编辑的精心守护和耕耘,“新潮”才始终被一代代的作者和读者们奉若珍宝。
“《新潮》将努力办得像每一个潮头那样清新,像每一个潮头那样有声色……希望大家支持《新潮》,共同办好《新潮》!”——时光荏苒,初心不变。